春夏交替,昼夜温差大、空气干燥,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。无论是流感、支原体肺炎,还是普通感冒,都可能引起发热、咳嗽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尤其对儿童、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威胁更大。如何科学预防?居家治疗可行吗?一文为你全面解析! (图 | 千图网) 常见类型 病毒感染:如流感、新冠、鼻病毒等,表现为高热、肌肉酸痛、咽痛等,易聚集性传播。 细菌感染:如链球菌肺炎,常见黄痰、扁桃体化脓,多继发于病毒感染后。 支原体感染:以发热、干咳为主,儿童高发,需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(如阿奇霉素)治疗。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:咳嗽、打喷嚏时喷出的含病原体液滴,可被他人吸入感染。 接触传播:手部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摸口鼻眼黏膜。 02这些症状需警惕!高危人群要当心 (图 | 千图网) 典型症状 发热(部分高达40℃)、咳嗽、鼻塞、咽痛、乏力等,重症可能出现呼吸急促、胸痛、嗜睡甚至呼吸衰竭。 特殊警示:咯血(鲜红色血可能来自呼吸道)、气胸(突发胸痛、呼吸困难)需立即就医。 高危人群 儿童(5岁以下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)、老年人、孕妇、慢性病患者(如哮喘、慢阻肺)等免疫力较低者,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。 03科学预防五大措施 (图 | 千图网) 接种疫苗 流感疫苗、肺炎链球菌疫苗是预防重症最经济有效的手段,建议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优先接种。 卫生习惯 勤洗手:用肥皂和流动水按“七步洗手法”清洁,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。 咳嗽礼仪: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,避免飞沫扩散。 口罩与通风 在人群密集场所(如公交、医院)佩戴医用口罩,并确保贴合面部。 每天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,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。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(多吃蔬果、优质蛋白)、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。 减少暴露风险 高危人群少去密闭公共场所,学校、养老院等重点场所需加强通风和晨检。 04何时能居家治疗?何时必须就医? (图 | 千图网) 居家治疗可行性 轻症患者(如普通感冒、低热)可居家休息,服用退烧药(布洛芬)、止咳药,并多喝水、保持湿度。 流感患者可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,缩短病程。 就医信号 发热超3天不退、呼吸急促、胸闷胸痛、精神萎靡、咯血等。 儿童出现持续高热、拒食、嗜睡;老人症状突然加重。 用药禁忌 抗生素滥用:支原体感染需用阿奇霉素,但青霉素、头孢无效;病毒性感染无需抗生素。 儿童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减量,老人需考虑肝肾代谢能力。 05常见误区解析 “流感=大号感冒”? 流感可引发心肌炎等并发症,病死率远高于普通感冒,需重视疫苗接种。 “白醋熏蒸能消毒”? 食醋浓度低,无法有效杀菌,反刺激呼吸道。正确方法是通风。 “发烧立刻输液好得快”? 病毒感染优先口服药物,输液仅用于重症或无法进食者。 温馨提示 |